策留网策留网

当前位置: 策留网 > 留学百科 > 正文

留学生伴读制度学校,教育部关于留学生伴读的政策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郭初温 上传提供

发布:2024-04-10 3 评论 纠错/删除



1、留学生伴读制度学校

留学生伴读制度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伴读范围:幼儿园至中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非香港永久居民且在港工作或学习

深圳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伴读范围:小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外国人且在深圳居住满一年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南山实验学校

伴读范围:小学至高中

申请条件:父母为外国留学生或专家

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外国语小学

伴读范围:小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留学生或外国专家

深圳市南山区荔湾小学

伴读范围:小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港澳台居民或外国人

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小学

伴读范围:小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外国人或港澳台居民

东莞市外国语学校

伴读范围:小学至高中

申请条件:父母为外国人且在东莞工作或学习

珠海市香洲区吉大附属实验学校

伴读范围:小学至高中

申请条件:父母为中国公民且户籍不在珠海,或为外国人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伴读范围:小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外国留学生、外籍人士或港澳台居民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小学

伴读范围:小学

申请条件:父母为外国人或港澳台居民

2、教育部关于留学生伴读的政策

教育部关于留学生伴读的政策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外综〔2016〕20号),对留学生伴读做出了如下规定:

一、伴读人员范围

留学生本人在国内就读期间,可以申请其父母或配偶作为伴读人员。

二、申请条件

留学生本人已在国内高校注册学习满半年。

伴读人员年龄一般在18周岁以上,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

伴读人员与留学生具有法定监护关系或婚姻关系。

伴读人员在中国境内有稳定的住所和生活来源。

三、申请程序

1. 留学生向所在高校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2. 高校根据规定审核材料,做出决定。

3. 高校将审核结果报教育部备案。

4. 获批伴读人员向公安机关申办《外国人居留证件》。

四、伴读人员待遇

伴读人员持《外国人居留证件》在中国境内合法居留,但不能从事任何形式的就业活动。

伴读人员可以随留学生一同参加高校组织的学术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

伴读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高校提供的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

五、有关事项

伴读人员的居留期限与留学生的学习期限相一致,学习期满后应与留学生一同离境。

高校要加强对伴读人员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非法就业、扰乱教学秩序等问题。

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伴读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伴读政策的落实。

3、留学生伴读制度学校怎么选

如何为留学生子女选择伴读学校

1. 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

伴读学校应靠近留学生所在的大学或研究院,方便接送孩子。

了解学校周边的交通情况,确保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或校车服务。

2. 研究学校的学术声誉

选择拥有良好学术声誉的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查看学校的成绩排名、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

考虑学校是否有适合留学生子女的语言支持或文化交流项目。

3. 了解学校的校风和文化

参观学校并与老师和学生交流,以了解学校的整体氛围。

确保学校的校风和文化与孩子的价值观和需求相符。

寻找重视多元化、包容性和国际交流的学校。

4. 评估学校的设施和课外活动

确保学校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包括宽敞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

了解学校提供的课外活动,是否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考虑学校是否有语言学习或文化活动,以帮助孩子融入新环境。

5. 咨询其他留学生或当地华人社区

向其他留学生或当地华人社区寻求推荐,了解他们的孩子在不同学校的经验。

参加留学生家长交流活动,与其他家长分享信息和经验。

6. 直接与学校联系

联系学校的招生办公室,索取学校信息和参观安排。

询问学校对留学生子女的具体政策和支持。

了解学校的学费、奖学金和住宿选择。

7. 亲自参观学校

参观学校时,观察师生的互动、课堂氛围和学校设施。

与校长、老师和学生交谈,了解学校的使命、愿景和教育理念。

参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课外活动场所。

8. 综合评估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最适合留学生子女需求的学校。

确保学校在学术、文化、设施和课外活动方面都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国外茁壮成长。

4、留学生伴读制度学校有哪些

美国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拉瓦尔大学(Université Laval)

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

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

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

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

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

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

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

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英国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

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

相关资讯

文章阅读排行榜

热门话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