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留网策留网

当前位置: 策留网 > 留学百科 > 正文

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新式教育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王梨珂 上传提供

发布:2024-03-15 2 评论 纠错/删除



1、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目的:

掌握西方先进科技和知识,培养近代人才

时期:

1862年至1901年

主要国家:

美国(容闳、黄胜)

英国(李鸿章、郭嵩焘)

法国(曾纪泽、容揆)

德国(李春暄、严修)

规模:

年,约有1200名留学生

其中,清政府公费留学生约500名

对象:

成绩优秀的翰林和京官子弟

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洋务企业人员

内容:

学习物理、化学、工程、航海、机械等西方科学技术

了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机制:

清政府设立留学事务管理机构(如总理衙门、出使大臣)

委托容闳、黄胜等人负责留学生选拔和管理

留学生自费或由政府资助

成果: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如詹天佑、徐世昌、唐绍仪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

开阔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了解西方文明

2、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新式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为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

留学目的地: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留学人数:

约1200人

主要留学目的:

学习军事技术

学习矿业、造船、纺织等工业技术

学习外交、法律、教育等社会科学

留学方式:

官方派遣

自费留学

教会留学

新式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为适应留学教育的需要,清政府也开始兴办新式教育。

新学堂:

京师同文馆(1862)

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5)

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66)

新课程:

西方语言

数学

物理

化学

机械制造

新教材:

由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翻译西洋书籍

如《几何原本》、《代数学》、《万国公法》等

新师资:

西方传教士

留学回国的中国学生

影响

留学教育和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清末洋务运动和近代中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播下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种子

3、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基本概况

时期: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同治、光绪年间)

目的是:培养近代科技和军事人才,加强国防建设,推动工业发展

留学国家:主要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

规模: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00余人赴海外留学

经费来源:政府拨款、富商捐助、个人自费等渠道

特点

官方主导:留学政策和实施由清政府主导和管理。

实际需要:留学人员的专业选择主要根据国家当时面临的实际需求,如海军、化工、制造业等。

技术导向:留学重点放在获取西方先进科技和实务经验上,而非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师徒制度:在留学期间,学生通常师从西方专家,学习实践操作和技术知识。

实践性强:留学人员在国外注重实践,通过实习、考察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经验。

文化冲击:留学人员面临着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产生了文化冲突和适应问题。

本土化:留学人员回国后,不少人投身于教育、科研和产业建设,将所学知识和经验融入中国社会。

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近代科技、军事、教育和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精英人才。他们参与了中国早期工业化、军备改革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什么

相关资讯

文章阅读排行榜

热门话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