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留网策留网

当前位置: 策留网 > 留学百科 > 正文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民国时期公费留学 专业 建筑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刘慈音 上传提供

发布:2024-03-16 2 评论 纠错/删除



1、民国时期公费留学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

背景:

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积贫积弱、科技落后的窘境。为了培养急需的科技和人才,民国政府于1909年开始实施公费留学计划。

目的:

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资助方式:

民国政府通过财政部拨款,设立公费留学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资助方式包括:

学费、生活费全免

往返路费

实验和图书资料费补贴

留学国家和专业:

公费留学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留学专业包括:

理工科(如工程、物理、化学)

医药卫生

农业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选拔机制:

公费留学的学生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选拔产生。考试内容包括:

国文

英文

数学

专业知识

数量和影响: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规模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从1909年至1949年,约有3万人获得了公费留学资格。

归国留学生对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国际合作

意义: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计划是中华民国的重大教育政策之一,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和增强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公费留学生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2、民国时期公费留学 专业 建筑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

专业:建筑

民国时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建筑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政府意识到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建筑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了公费留学名额,资助优秀学子赴海外深造。

出国留学目的地

公费留学建筑专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巴黎政治学院等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

留学内容和成果

留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城市规划等专业课程。在国外,他们接触到了最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并与国际知名建筑师和学者交流学习。

归国贡献

民国时期的公费留学建筑专业人才归国后,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参与设计和建造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如:

北京饭店

中央银行大楼

上海外滩建筑群

南京中山陵

国民政府立法院大楼

代表人物

民国时期公费留学建筑专业的代表人物包括:

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参与设计天安门广场及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建筑

林徽因:中国现代建筑师和作家,参与设计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银行总行等建筑

杨廷宝:中国建筑师和教育家,参与设计北京国际饭店、北京体育馆等建筑

王大闳:中国现代建筑师,参与设计上海国际饭店、同济大学图书馆等建筑

公费留学建筑专业为民国时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建筑人才,他们在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民国时期公费留学名人名单

公费留学美国

胡适 ()

梅贻琦 ()

陶行知 ()

竺可桢 ()

严家淦 ()

杨杏佛 ()

孙科 ()

郑毓秀 ()

刘伯承 ()

邓中夏 ()

公费留学英国

蔡元培 ()

吴玉章 ()

彭一湖 ()

朱家骅 ()

邵力子 ()

王宠惠 ()

张群 ()

李书华 ()

公费留学法国

傅雷 ()

萧三 ()

聂耳 ()

陈白尘 ()

公费留学德国

熊庆来 ()

丁文江 ()

李四光 ()

孙云铸 ()

余承蒂 ()

公费留学日本

康有为 ()

梁启超 ()

张元济 ()

林长民 ()

严复 ()

注:以上名单仅列出部分代表性人物,实际公费留学人员远不止此。

4、民国时期公费留学的人多吗

是的,民国时期公费留学人数众多。

公费留学制度

民国初年,为了发展国家人才,政府推行公费留学制度,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

留学人数

据统计,1912年至1949年间,民国政府共派遣了超过10万名公费留学生出国深造。其中:

美国:约5万人

英国:约2万人

法国:约1.5万人

日本:约1万人

德国:约5000人

留学专业

公费留学生主要攻读工程、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是民国政府重点发展的领域。

留学归国

公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大多进入政府机关、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工作,他们在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

因此,民国时期公费留学的人数众多,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相关资讯

文章阅读排行榜

热门话题

猜你喜欢